漢代大黃弩有多厲害?單兵拉開360磅複合弩的秘密,藏在畫像裡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黎子堂
内娱帅哥的终点是不靠脸
字數:3517,閱讀時間:約9分鐘
首先是拉力。秦漢時期以“石”作爲計算強度的單位。一石約可對標60磅。自漢簡所見、漢代弩有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諸種。分別爲60磅、180磅、240磅、300磅、360磅、420磅、480磅、600磅。其中十石(600磅)之弩即大名鼎鼎的大黃弩,除十石大黃以外,未央宮3號建築遺址出土的骨籤中還記有“力廿石”(拉力達到1200磅)的大黃弩。
漢軍在實戰中主要裝備的種類,則可見於居延簡中反映的屯戍吏卒兵器。以3-6石弩爲主,其中六石弩出現次數較多,三石弩次之。據此,我們大致可以確定,漢代實戰用弩主要在180磅-360磅之間。絕非網上所謂不到200磅。
當然,正如前言所說,有些人提出質疑:“拉弓到200磅已是豪傑,300磅的弩是怎麼拉得開呢?500磅和千磅的單兵弩怎麼可能存在呢?”
首先,弩不同於弓,開弩可通過腰引、蹶張等方式,藉助身體的力量進行開弩。如油管上一位加拿大華裔大佬,在2021年視頻中嘗試使用240磅的英式長弓失敗(並提到他當時還在嘗試衝擊170磅。) ,但其在使用復原的二百多磅宋弩時,通過腳踏的方式可以輕鬆拉開。
當然,到300磅以上,確實很難依靠人力進行開弩了。但這不意味着300磅以上的單兵弩就用不了。這裡就要介紹一些被廣大網友所忽略的器件-上弦器。正常來說,300磅以上的弩需要使用上弦器(當然,二百多磅拉不開也能用,沒限制),下圖是一張流傳甚廣的漢蹶張弩兵畫像磚,有些網友據此認爲漢代沒有上弦裝置、其實這是看得少的問題了。
短发女模好可爱 揭真实身分…网友心碎
實際上,在漢代,腰引弩普遍使用了一種上弦器,射手自腰部以繩鉤弦張弓,可以通過藉助腰部和腿部的力量拉開大磅數的弩。其繩名“䋢”。《說文》:“䋢,一曰弩腰鉤帶”,在漢簡中名爲“杞弦鐵鉤”。其形象也可見於畫像磚:
通過“杞弦鐵鉤”,秦漢的弩兵基本可以拉開五石到八石左右的強弩。另外插一個題外話,這類上弦器不僅東方有,在中世紀的歐洲也有相同的裝置:
綜上可以確定,在擁有“杞弦鐵鉤”的情況下,秦漢時期的中國弩兵完全可以使用二三百磅,甚至近五百磅的強弩。居延簡中被屯戍吏卒大量的六石弩也印證了這一說法。
絕寵鬼醫毒妃
山裡漢子:撿個媳婦好生娃 小說
另外還有一個說法是古代不存在千磅弩,且不說前文提到廿石大黃弩,再參考資料較豐富的中世紀歐洲,千磅鋼弩、角弩數不勝數,國外也有不少優秀的復原。至於這些都用什麼開弩,《論衡》中有提到“車張十石之弩”,《六韜》中有記載“絞車連弩” 雖無法確定其具體形制,但也可以確定當時的古人是有相應的機械張弦方法。而歐洲的話,則以各類機械開弩,網上優秀的復原很多,此不贅述。
小型車終須邁向終結Volkswagen up! 將於今年年底告別市場
綜上,人類在軍事領域上的智慧是有共通之處的。所以,所謂人力限制無法拉開大磅數弩之類的觀點,純粹是眼界太窄了。
最後是材質的問題。前言提到有人直接斷言古代單兵弩本質都是單體木弓(桑柘)。誠然,筋角複合弓確實由於價格昂貴,製作週期較長的一些缺陷,在普及率上可能不如單體弓。但這並不代表古代單兵弩就全是所謂單體木弓臂。
跟我一起去欺负小恐龙
中国证监会优化融券相关制度,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首先,按孫機先生在《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一書觀點:漢時“仍存在少量單體弓”但“絕大多數爲複合弓”。儘管這個觀點略有偏頗。但就出土文物來看,如馬王堆3號墓、邗江胡楊五號墓、居延甲渠候官遺址…以及樂浪、新疆民豐等地均出土複合弓臂或殘件,反映了複合弓在漢境內的廣泛使用。
而《戰略戰術兵器事典》一書提及江蘇省與樂浪郡等地有出土漢式弩,其弓臂均屬於複合弓臂形制。筆者尚未查到相關報告,此處備一說,供讀者參考。前文提到復原宋弩的加拿大華裔大佬在復原秦漢弩時也提到:“縱觀中國歷史,弩使用了許多不同的弩臂:牛角複合材料、竹壓層和單體木等……”
據他的研究“漢人們的弩使用了各種各樣的弓”。同時也強調了由於氣候地理區域的廣泛,使用的材料可能取決於所處地理位置。如越往南,越容易見到竹木製成的弓弩。越往北,則越容易見到筋角複合弓。
对决
走失死亡10岁男童生母继父已移交检方
無論如何,僅就秦漢而言,製作弩弓的材料多種多樣,絕不是所謂“本質全都是桑柘製成的單體弓臂”
那麼,筋角複合弩在秦漢時期的運用是否廣泛呢?筆者認爲,至少在中央等精銳部隊中,複合弓弩是被廣泛使用的。首先,秦代的情況,在冷研過去的文章《秦弩最大射程只有70米?知道專家把中國冷兵器研究坑得有多慘嗎?》中提到:“《秦始皇帝陵一號兵馬俑陪葬坑2009~2011 年發掘簡報》中的情況:秦弩的遺蹟附近有骨質弓弭。弓弭是…….是複合弓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前引那位華裔大佬在復原秦漢弩時也貼出一份王學理先生對秦俑坑的弩遺蹟研究成果,其中提到“弓幹腐朽,因土置換而成跡象。截面作圓形,弓幹由簫至弣部以皮條纏札,顯非單體弓,但也不明其合成材料。”
另據《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掘報告 (1974-1984) (上冊)》所記錄秦俑坑弩遺蹟,保存較好者均有皮條纏札,弩弓問題,由於腐朽嚴重,僅能確定爲木製塗漆。從殘存外形上看也更接近複合弓而非單體長木弓(單體木弓外形見下圖:)
再就是漢代的情況,前文有提到未央宮3號建築遺址出土的記有弩拉力的骨籤。這些出土數量龐大的骨籤,在過去被認爲是檔案資料或是標籤標牌。但近年來學界已推翻這些舊論。
於志勇先生《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出土骨籤之名物考》一文中通過將各地出土骨弭與骨籤進行對比,認爲骨籤與骨弭存在諸多相似之處,提出了骨籤即是廢棄的複合弓骨弭的觀點。其後盧烈炎先生在《漢長安城未央宮出土骨籤考》中又在於志勇先生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提出骨籤即是骨弭末端樣本,是用於對弓弩進行弓弭更換或複覈張力的觀點。同時文中認爲使用這些骨弭的弓弩爲複合弓型。
當然,也有讀者會說,單體弓也能使用弓弭(如英格蘭長弓)。但是考慮到若是造價相對低廉的單體木弓,則漢廷完全沒必要投入如此高規格的保存機制,並且,出土的骨籤被評價爲“用料甚精”,也能與造價相對較高的複合弩對應。
康扬旗下携微软 推智能行动服务
還有就是,按照骨籤即是相應弓弩弓弭末端樣本的觀點,則“大黃力廿石”骨籤對應之弩爲二十石之大黃弩,可結合“角弩色黃而體大”的記載,再結合《流沙墜簡》中引御覽晉人孫盛奏事:“諸違令私作角弩力七石以上一張,棄市” 推知,大磅數的大型弩,會使用筋角複合材質。
關於精銳部隊使用複合弩的記載,又可見於三國時期,諸葛亮“九年復出祁山…五月辛巳..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 僅就繳獲的角弩數量已經相當可觀,側面反映了當時曹魏軍中角弩的裝備量。可見到三國時期,中原政權都是有能力在部分部隊中大規模裝備角弩的。
當然,也不宜過分高估複合弓弩的普及率,受到材料、工序、工藝、保養儲存、乃至於合格制弓師等諸多問題的限制,複合材質的弓弩往往是較精密昂貴的大型弓弩或中央部隊這類精銳部隊才用得起。若是東海郡武庫中那五十餘萬張弩,其中相當部分可能就是配發給郡縣一級發弩或乘城卒、門亭卒的單體弓弩了。
民眾怨EMU3000座椅難坐 王國材:見仁見智
總的來說,秦漢時期的弩使用了多種材料,不能簡單粗暴地得出“全都是XX材質”的觀點,其中得益於大一統王朝雄厚的財力,中央部隊等精銳往往能使用上製作精良的複合弓弩。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確定,秦漢時期單兵軍用弩的拉力主要在3-6石區間,材質上則視部隊等級、地域區分。中央部隊等精銳部隊能使用上覆合材質弓弩。
其他參考資料:
1.中國古兵器論叢
2.鍾少異:金戈鐵戟—中國古代兵器的歷史與傳統
影/學校午餐亂象叢生 綠委呼籲制定專法守護學童健康
3.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4.行役戍備 河西漢塞吏卒的屯戍生活
无色觉醒》赖岳谦:解密经国日记–蒋总统的用人哲学
5.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掘報告 (1974-1984) (上冊)
林依轮儿子再创佳绩,大儿子高考跻身世界名校,小儿子成国际超模
6.戰略戰術兵器事典:中國古代篇
7.漢長安城未央宮出土骨籤考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举行首场吹风会